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新闻报道

精准扶贫路上的“靖边脚步”——靖边白于山区扶贫纪实

2021-05-17 10:32:18 来源:榆林记录小康

精准扶贫路上的“靖边脚步”

——靖边白于山区扶贫纪实

本报通讯员 樊悦

从最初的“输血”扶贫到如今“造血”式产业扶贫,从就地扶贫到整体搬迁扶贫,从实物扶贫到智力扶贫,从整区扶贫到入村入户扶贫,靖边精准扶贫的“脚步”越踩越实,五年共脱贫3.4万人,白于山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变。

靖边南部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山区之一,曾被称为“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”。这里自然条件艰苦,交通不便,信息闭塞,是该县贫困面最广、贫困程度最深、扶贫任务最艰巨的区域,该区域的贫困人口达到1.89万,占靖边贫困人口的90%以上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,靖边干部群众凝心聚力,志在打赢这场关系百姓苍生的“扶贫攻坚战役”。

“精”扶贫“班子”,摸清贫困“底子”

扶贫“班子”是扶贫的中坚力量。为做好扶贫攻坚工作,靖边抽调了全县54个单位的162名优秀干部组成54个驻村工作队,长期驻扎贫困村开展工作;从党政机关选派了99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实现了全县72个贫困村包扶工作全覆盖。目前,所有驻村工作队和“第一书记”已全部到村,驻村干部和“第一书记”因村施策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方案,抓发展、争资金、落项目、拔穷根,已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“主心骨”。

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,摸清底数、建档立卡,被称为精准扶贫的“第一战役”。2015年,靖边出台了《靖边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“回头看”工作实施方案》,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,落实了工作责任,组织各贫困村“第一书记”、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负责人开展了建档立卡业务培训。他们对全县在册的1.89万贫困人口开展了“回头看”,深入村、户开展摸底调查,逐村、逐户、逐人核实贫困户。通过对识别对象进行认真摸排、比对、筛选、核实,退出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4818户15210人,新增贫困户3719户13170人,返贫户618户2221人。建档立卡的信息化、动态化管理,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优化传统产业,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动力

找准贫困的原因,是精准扶贫的关键。白于山区自然条件差,基础设施薄弱,产业发展滞后,农民收入渠道单一,靖边县依据产业特点,积极转变发展思路,升级优化传统产业,通过产业扶贫,挖掘农户自身发展潜力。

小杂粮是白于山区的传统“当家产业”,仅白于山区种植小杂粮12万亩。深冬时节,靖边白于山区白雪皑皑。在苦荞的优生区中山涧镇,当地村民贺加芳正和家人将筛选好的黑苦荞装入袋中准备出售。而在四年前,他们种的荞麦卖不上价,产量也低。近两年,政府帮助他们改良荞麦品种,指导种植技术,引进小杂粮深加工产业,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升级传统产业,引导他们种植黑苦荞,黑苦荞产量和价位都是普通荞麦的两倍多,尝到甜头的农民开始利用荒山种植黑苦荞。2015年贺加芳种了40多亩,总产量在7000斤左右,收入达两万元。荞麦显然已成为靖边白于山区农民致富的“铁杆”产业。

小杂粮只是靖边产业扶贫的缩影。五年来,靖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,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00多万元,扶持种、养、加项目45个;在精准扶贫到户上,已发展种植示范户117户、养殖示范户205户,切实起到“以点带面”的能人带头作用。

实施整体移民搬迁,一次性拔掉“穷根”

拔掉“穷根”,才能找到致富的出路。政府“年年扶贫年年贫”,花了钱起不到“治本”作用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靖边县根据区域特点和群众自愿原则实施移民扶贫战略。

海则畔一区是以高标准、高要求进行规划的城郊移民村。这里文教、卫生、给水、排水、电力、电信、供热、燃气、医疗、商业、文化活动中心、综合培训中心、居住区中心广场、步行街等各种设施配套齐全。同时为了让迁入的村民能扎根致富,该县为农户实施了有土安置。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,如今他们都走上了致富路,开始了一种与大山深处天壤之别的生活。

这里的移民户25%的收入来自种植养殖业,而75%的收入来自打工,这缘于他们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条件。据统计,目前这个村的人均实际收入已超过2万元,是靖边县名副其实的移民致富村。

“十二五”期间,靖边高起点规划建设6个县城社区、10个集镇社区和8个中心村社区,共计整体搬迁3.43万人,配套了相关基础设施项目,跟进了产业开发项目,极大地改善了白于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。

开展扶贫教育培训,增强贫困主体的脱贫能力

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近年来,靖边县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、移民创业培训、资助贫困学生等 “造血”“增智”“扶志”工程,从而培育贫困主体的脱贫能力。

笔者在白于山区做过一项调查:一户家庭,主要劳动力成员有高中生的户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,有初中生的户均收入在6万元左右,有小学文化的户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,不识字的收入在2万元以下。

“十二五”以来,靖边把培养贫困家庭的后代作为脱贫的一大举措。五年来,累计在农村投入3175万元,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、群体差距,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益性教育,投入661万元扶贫资金,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510人;累计实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10万人次,雨露计划培训贫困群众4495人次,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升。

整合各类扶贫资金,实现精准扶贫效益最大化

众人拾柴火焰高。靖边整合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,形成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握拳出击”的全新扶贫格局。该县通过整合资金,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.2亿元,贫困人口减少3.4万人,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,精准扶贫工作迈出坚实的“靖边脚步”。

在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大会战中,靖边根据南部山区贫困乡村地域相连、情况相似的实际情况,全面整合扶南资金,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工程,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,实现了精准扶贫效益最大化。目前,靖边已建成了24个扶南示范村,已建成的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,产业开发初具规模,公益事业配套发展,环境整治成效明显,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。

在整合政府项目资金的同时,靖边也让农民自己的“钱袋”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,全县共扶持建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9个,投入资金900万元,入会农民谁要用钱,就能从互助社低利息贷款,互助社因此直接受益2万农户。


指导单位: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