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新闻报道

《让10万人走出大山》

2021-04-20 09:15:24 来源:榆林记录小康

10万人走出大山

——靖边县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纪实

 

 

  □文/本报通讯员郭旭

 

□图/本报通讯员刘名山

 

白于山区是我省三大贫困山区之一,相当一部分在靖边县境内。这里地表支离破碎,沟壑纵横,水土流失严重,自然条件极其恶劣;这里有些村高标准基本农田不足1亩;这里公路等级低,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欠账严重;这里年收入在2500元的贫困人口仍有4万人;这里的大多数农民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,缺乏稳定、长效的收入来源;这里被称为“陕北脱贫致富最难啃的骨头”。

 

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白于山区的贫困问题,靖边县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在白于山区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的战略部署,从2011年起计划到2020年,利用10年时间,按照“三化同步”“四位一体”“六大功能板块”的总体要求和“先易后难、先急后缓、异地搬迁与就近搬迁相结合”的原则,采取农民进城安置、集镇安置、中心村集中安置等方式,将白于山区的10.1万人进行搬迁,实行有业安置。

 

调整思路,转移重心

 

县城建设由向西拓展转为“东西双向”共同拓展

 

2012年初,靖边县结合本县实际情况,积极调整思路,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、缩小南北区域差距的战略举措,以移民搬迁统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局。

 

县上将移民搬迁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到各职能部门,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,一把手直接负责,列入年度考核。实行定期报告制度,关键时期实行“一日一报”制。该县还建立了监督机制,由政府办、监察局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涉及移民搬迁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。县上还多次向省、市争取相关优惠政策,确保移民项目顺利推进。

 

该县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与县城的发展规划相结合,使县城建设由“向西拓展”转变为“东西共同拓展”,实现“一体两翼”战略布局融为一体。一并规划建设,以此拉大城市框架,增加城市承载能力,提高城镇化水平,为实现建设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。海则畔移民二区就被纳入整个县城东区。

 

规划引领,合理布局

 

进城移民区选在县城和园区中心地带

 
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靖边县根据我省《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(20112015年)》精神,结合本县“十二五”总体规划,先后完成了靖边县《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总体规划》《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“十二五”规划》《移民搬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》等诸多综合性的规划。

 

总规划以农民进城为核心,辐射集镇安置,适当兼顾中心村建设,形成“县城安置为主导、集镇搬迁为支撑、村庄建设为补充”的三级搬迁形式,统筹解决“迁出”和“迁入”问题,一次规划到位,逐年分步实施。

 

该县在移民区的选址上,以县城、省级重点镇和各农业、工业产业园区为载体,特别是进城移民区选在县城和5大工业园区的中心地带,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城市化社区,各种设施配套齐全,拥有完备的城市功能。在此基础上,县上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城市建设控制范围内,完成了扶贫移民海则畔一区、二区2个城市移民社区的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规划,计划安置移民群众约1万户、4万人。在迁出地的管理上,则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,现有基本农田进行合理有序流转,走现代高效农业之路。

 

整合资源,统筹安排

 

将最优势的公共资源配置给移民项目

 

为将移民区建成和谐社区、生态社区、安全社区、秀美社区,靖边县倾全县之力,将最优势的公共资源配置给移民项目。县委、县政府决定,对移民搬迁工作要做到两个“首先确保”,即:县财政再紧张,也要首先确保移民搬迁项目的配套;林业、土地指标再短缺,也要首先确保移民搬迁项目的使用。

 

该县在县城无偿划拨2700亩国有建设用地用于移民搬迁,土地折价近20亿元。在移民区内规划了440亩商业用地和部分限价商品房用地,通过市场化运作,可筹资5亿多元。目前通过土地抵押,已向商业银行贷款2亿元用于移民搬迁建设。另外,规划修建直通海则畔二区的一条市政道路,两旁各80米商业带,将县城和移民区紧密连接,增加二区商业用地价值。海则畔二区公共设施也被纳入城市市政工程建设范畴,按城市规划,统一实施学校、医院等相关配套设施。

 

按照“渠道不乱、用途不变、各尽其力、各记其功”的原则,目前,县财政已经整合住建、交运、水务、卫生、电力、教育、农业等各部门项目资金,直接配套移民搬迁项目资金1亿多元,完成移民

 

发展产业,增加收入

 

不仅要搬得出,更要稳得下、富得起

 

移民搬迁只是一种手段,脱贫致富才是真正的目的。为了让白于山区贫困群众搬得出来,更要让他们稳得下来、富得起来,靖边县帮助搬迁出来的贫困群众千方百计、想方设法保障就业和增加收入。

 

对于就近集中安置的,在保证人均拥有2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础上,该县还帮助移民搬迁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四季农业和特色养殖业,拓宽增收渠道;对于集镇安置,按照“亦农亦工”的思路,在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庭院经济、生态观光农业的同时,鼓励搬迁群众向农产品深加工、集镇建筑行业、兴办小企业、经营小商店,从事餐饮、服务、维修等行业转移。

 

对于县城异地安置,县上通过迁出地和迁入地“双重保障”,确保群众增收致富。在迁出地,该县以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为平台,或以土地参股分红的方式,发展现代农业。在迁入地,该县以县城内各类经济实体和县城周边的能化园区、中小企业创业园、商贸物流园区等为就业渠道,通过政府扶持、专业培训、群众自愿,搭建移民群众就业联系平台,促进就业,增加群众收入。

 

对县城安置的移民群众,县上提前疏通就业渠道,设计了专门的软件,将移民户的就业信息建成电子档案,具体到人。同时组织专人,历时两个多月,对县城及周边的244家宾馆、350家大型酒店、144家修理厂、35家民营企业、15家超市、10家家政服务公司的用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,并与移民户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衔接,形成了移民搬迁就业方案。目前,无业移民户已在人力资源公司开始接受培训。

 

截至2012年底,靖边县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共完成投资3.4亿元,建成移民新村(社区)58个,搬迁白于山区贫困人口714735605人,在移民点建成基本农田6万多亩,扶持养殖户3000多户,培训劳动力2万多人。

 

 

 


指导单位: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